2025年,中国海洋经济迎来重要发展契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首次将海洋经济提升为国家战略重点。与此同时,报告中也首次提及“深海科技”,进一步扩展了海洋经济的内涵。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海洋经济项目的落地步伐有望加速,给各个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025年7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走出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这一会议为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政策利好。
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2025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有力政策,推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例如,广东省在5月通过了《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该条例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工程装备、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并简化了深远海养殖的审批流程。此外,上海市也在6月发布了《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计划在浦东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功能。
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动,海洋经济的项目落地将迎来加速期。预计在未来几年,海洋经济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海洋经济潜力巨大,通信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通信技术的支撑,尤其是海洋通信。根据自然资源部的数据,2024年国内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0.54万亿元,占GDP的7.8%。在海洋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海洋通信被认为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通信主要包括海上无线通信、海洋卫星通信、岸基移动通信等多个领域,其中海洋卫星通信占据主导地位,约占77.5%的市场份额。
这种通信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等领域的需求,还能促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海洋物联网的发展等。海洋通信技术的关键特点包括长距离传输、大容量、高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这使得它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全球海底光缆市场由外资厂商主导,如法国阿尔卡特朗讯、美国泰科、德国NSW、日本NEC等。然而,随着跨国数据量的激增,通信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产替代的进程也在加速。贝哲斯咨询预测,到2032年,全球海底光缆市场将达到6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8%。
卫星与海上风电推动海洋经济腾飞
卫星通信和海上风电的迅猛发展,为海洋经济注入了“强心针”。卫星小型化技术和火箭回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卫星发射成本逐渐降低,卫星部署步入快车道。2025年上海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了国产化卫星通信芯片CM6650N、CM3510,以及卫星物联网模组MU329N、MU305A等产品,标志着中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进步。
与此同时,海上风电产业也在加速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4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4.04GW,累计并网容量将突破41.3GW。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深远海领域的政策支持,为海洋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投资建议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投资者可以关注那些在海洋经济领域表现突出的公司。例如,具有较强订单储备和中长期增长潜力的海缆龙头企业如中天科技(600522.SH)、亨通光电(600487.SH)等。此外,随着低轨星座和星地融合的持续推进,海能达(002583.SZ)、信科移动-U(688387.SH)、通宇通讯(002792.SZ)等公司也有望在产业链估值重塑中受益。
风险提示
然而,也需关注可能的风险,如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变化以及商业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