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出海”启示录:全球能源布局与人民币国际化双轨并行

上海电力与海能达,两个名字看似简单,却暗藏深远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它们在全球化中的“出海”路径。尤其是海能达,其通过向中东地区出口对讲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依托稳定的美元收益实现了利润的跃升。而上海电力的“出海”,则远不止于设备出口,更是一场深具战略意义的能源与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布局。

上海电力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海外业务增长,其境外利润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了35%,占据公司整体利润的三分之一。这一增长背后,是一系列出色的项目和运营模式。例如,在日本的项目毛利率高达54.93%,土耳其的胡努特鲁电厂因当地电价上涨,2025年一季度的利润同比激增了55%,远远超出年度目标。

这些强劲的盈利表现,离不开全球能源需求的飙升和多个国家推行的市场化电价机制。以土耳其为例,2025年居民电价上涨了25%,直接推动了上海电力在该地项目的利润大幅增长。上海电力深知,单纯的设备输出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它更看重的是如何通过国际化布局与国家能源战略相结合,全面推进全球能源转型。

2025年7月,国家电投集团宣布将上海电力更名为“电投国际”,并将其定位为集团全球能源资产整合的唯一平台。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意味着,上海电力将在全球范围内承接国家电投集团近万亿规模的海外能源资产,还预示着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将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增长,从目前的约30%跃升至90%以上。而重组完成后,预计公司年现金流将达到200亿元。

这一战略布局的核心特点为:区域化布局更具战略性,技术输出更为高端,且本地化融合更为深入。电投国际将成为国家电投集团在全球电力领域“出海”的“主力军”。

上海电力的“出海”之旅,除了带来可观的商业利润,更涉及到更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即人民币国际化。随着全球人民币结算体系的推进,上海电力正积极推动其海外项目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的风电项目中,30%的电费已实现人民币结算;上海企业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的光伏项目,合同中也明确约定了“人民币计价”。

这一举措,不仅使人民币在全球能源市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将“绿电”和人民币相结合,上海电力正在构建一个以绿色电力和碳信用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能源交易中的重要货币。

资本市场对上海电力的未来充满信心。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银等国际顶级投行纷纷加大对上海电力的投资,认为公司作为国家电投唯一的全球能源资产整合平台,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将带来巨大的增值潜力。根据市场预测,随着资产注入和业务拓展,上海电力的净利润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攀升,2025年预计达到100亿元,2026年预计200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400亿元。长远来看,上海电力的市值可能会突破6000亿元,甚至突破万亿大关。

上海电力的“出海”,不仅是一次能源行业的拓展,更是“能源-金融-地缘政治”三位一体的深刻变革。通过精密的全球布局与强有力的战略支持,上海电力正在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为公司创造可观利润,还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新动能。这一切,或许将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达成的“石油美元”协议相媲美,成为全球能源与金融格局中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