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货舱事故:水手长坠落致死,航运安全漏洞亟待填补*

2022年6月10日,巴哈马籍杂货船 Curacao Pearl 正停泊在塞拉利昂弗里敦港外,准备为下一航次装载直接还原铁颗粒。这种货物对水分极为敏感,因此在作业前,船员们需要对货舱的舱口盖进行冲水测试(hose test),以确保其水密性。

当天参与作业的船员有52岁的波兰籍水手长(不幸遇难者)、38岁的乌克兰籍大副,以及两名 Able Seafarer(AB1与AB2)。任务按顺序进行,船舶共有7个货舱,每次测试时,甲板团队通过对讲机向舱内人员汇报测试进度,舱内人员根据反馈确认是否存在漏水情况。

当天的天气情况较为平静,西北风3级,浪高1.5米,阳光明媚。然而,由于货舱内光线昏暗,船员们只能依赖临时照明设备进行作业。

事故经过

早晨7点30分,水手长和大副在驾驶台商讨作业方案。根据计划,甲板上的两名AB将操作水管,舱内的水手长和大副负责监控漏水情况。货舱内入口处有一段无任何防护设施的垂直梯子,船员们需要依赖临时的货灯进行照明。

到了8点,大副主持了早间安全会议,提醒大家佩戴头灯并“小心作业”,但并没有针对货舱内潜在的坠落风险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接着,大副携带气体检测仪和强光手电,与水手长一同进入1号货舱,开始进行首次测试。

经过约两个小时的作业,9点50分,前五个货舱的测试完成。团队因更换消防栓暂停了作业,并进入了咖啡休息时段。大副随后回到办公室归还设备,并与船长讨论下一港口的装货计划。

大约10点25分,水手长注意到大副正忙于其他事务,便示意AB1与AB2继续测试,自己独自进入6号货舱进行操作。测试完成后,船员们继续向7号货舱转移。

突发事件

11点整,甲板团队准备在7号货舱开始测试时,通过对讲机呼叫水手长,却未能得到回应。随后,甲板团队依次报告舱内角落位置,继续进行测试,然而依然没有回应。

11点10分,AB2爬上垂直梯子,向货舱内张望,意外发现水手长倒在货舱底部,面朝下,头部出血,且已没有反应。AB1进入货舱后立即呼叫大副,大副赶到后尝试进行心肺复苏,但未能检测到生命体征。

大约11点30分,船员们使用龙门吊将水手长抬至甲板,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到14点28分岸基医疗团队到达并宣告水手长死亡。初步判断,水手长因高处坠落导致内出血而不幸去世。

事故调查与分析

垂直梯子缺乏防护

货舱的垂直梯子分为两段,第一段通向2.5米高的平台,第二段则直达8米深的货舱底部。梯子全程没有任何防护栏或防坠落装置,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光线昏暗与操作难度

货舱内部光线昏暗,舱口上方仅有一盏固定灯。水手长需要一手持手电,一手操作对讲机进行漏水监控,双手被占用使其无法保持身体平衡,增加了意外坠落的风险。

风险评估漏洞

船舶的安全管理体系(SMS)中有19项风险评估,但并未涵盖货舱内的坠落风险。唯一的“高空作业”评估仅限于龙门吊作业,未对货舱内作业中的潜在坠落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防范。

单人作业违规

水手长在大副脱岗后独自进入货舱,违反了“双人作业”原则,且未佩戴任何坠落防护装备,如安全带等。

坠落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水手长的手电落在了休息平台上,而对讲机则落在了梯子底部,尸体距梯子大约3.5米,初步推测其更可能是从休息平台跌落,而非从梯子直接坠落。昏暗的光线、手持设备操作以及缺乏防护平台共同构成了坠落的诱因。

此次事故揭示了船员作业中的三大共同风险特征:

  1. 风险认知不足:船员未将货舱内作业视为“高处作业”,忽视了垂直高度差带来的坠落风险。
  2. 防护措施缺失:货舱未设置有效的坠落防护设施,也未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
  3. 监督机制失效:单人作业未能得到有效制止,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风险评估也缺乏针对性,导致事故发生。

此次悲剧不仅揭示了单一事故背后的安全管理漏洞,更提醒着整个航运行业在高风险作业中,必须更加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全面提升船员的风险意识。